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报告体会 > 读后感

《我们仨》读后感

时间:2024-06-09 00:16:11
《我们仨》读后感

《我们仨》读后感

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,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,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。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《我们仨》读后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《我们仨》读后感1

“世界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玻璃脆”书中如是说,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,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,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。钱锺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,钱对杨的那番“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,娶了她不后悔,再也不想其他人”深情,真是soulmate啊。

以上为昨日晚上所写,写不下去,今天中午继续。

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,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。钱说:“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"。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,不求有名有声。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。但是话又说回来,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,别人是天才,是精英,不求闻达可已闻达,我们呢,庸碌小辈,拼命挣扎。换句话说,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,(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),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。

我想起浮夸的歌词,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,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,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。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,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,脑袋里的幻想,心胸的壮志,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。这种感觉你知道吧,好不甘心,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,享受别人的膜拜,前程似锦,指点江山,可是,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。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——其实怕被忘记,才放大来演吧。

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。在你20岁这个年纪,你凭什么去拥有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,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,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。这个你指的是我,相比去冲去闯,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。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。

说回他们仨,都是书虫,我觉得做书虫书痴是件很酷的事情,嗜书如命,很棒的夸赞。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书,是什么样的心态,至于我自己,我挺享受看书的,说的肉麻点,看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在驱动我,在获取知识之后的那种满足感又奇妙无比,我看的书越多我会发现我要看的书越多,发觉自己看的书是那么的少,世界是那么广袤,恨不得将全世界的好书都看完。很多人将读书的动机归为能增长见识和智慧云云的,我觉得不然,那只是结果,我的动机就是我喜欢读书,我喜欢处于那种状态,就像喜欢打球喜欢旅行喜欢逛街什么之类的正常爱好一样,而获得智慧知识那只是结果,顺其自然的结果,不必去强求的结果。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,才能一直读下去。

再扯两句家庭,前两天妈妈给我微信说爸爸又叽里呱啦了,要我去搞定老爸,我就给爸爸发了条短信,其实内容不过于别生气,一家人,要珍惜,我爱你。但是我是带有感情去发的,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,我很感恩,我生在这个家庭里,我的父母姐姐很爱我,我也很爱他们,他们很少去透露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爱,那么就让我负起这个责任,告诉其他三个人,“我们四”是相亲相爱打死不离的家人,珍惜这世情缘。写到这里,我似乎对《我们仨》又多了点感想在心头。

说是读后感,基本没牵涉到他们仨什么事,只是借题发挥下,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,懒得去管这么多,不知道还要写什么,所以就不写了,望下次写的好点,望长写长有。

《我们仨》读后感2

刚开始看前面的时候,几次忍不住落泪。因为能深深的感觉到这个老人内心的孤寂之感。是那种苍茫天地间,值得自己在乎的人都已经不在了,自己却还一人苟活的孤单。其实杨先生怕死吗?她不怕,她怕的,不过是至爱之人的离去吧。有时候想到自己也不过是这片天地间的过客而已,值得自己留恋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。是的,死亡是可怕的,而孤单和无助是更为可怕的事情,人生路漫长,便是漫长一世的孤独。在这茫茫的道路上,若只有自己,便觉得荒凉;若能一路同行,就算没有繁花盛开,也可算是寂寞人生里的一点温暖慰藉吧。这些微弱的星星之火,不用相惜怎能燎原?杨先生此生能得钱钟书老先生相伴一生,也是莫大的慰藉了。

可惜聚散总有时,杨先生于耄耋之年无望的看着自己一生最爱的两个人的离去,心该有多痛。每每想到这里,眼前就不禁浮现出杨绛先生步履蹒跚,老态龙钟的样子,她一个老人家,就那么一步一步缓慢地走着,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依托之人。因为老眼昏花,体力不支,自己不得不随时停下来歇歇,但是,她还得继续走,因为自己最爱的人还在等着自己,她得走着去看看他们,送他们一程。

在女儿走后,他们反到觉得是一种解脱了。因为女儿行在了他们的前面,他们百年之后,就再也不用因为记挂人世间的这个女儿而牵肠挂肚了。而女儿走得不安稳,何尝不是因为惦念着自己年迈的父母。而钱钟书的慢慢走,又何尝不是因为惦念着自己的老妻呢?

“他(钱钟书)故意儿慢慢走,让我一程一程送。”看到这句话心里感觉特别难过,一种荒芜的情绪突然淹没了我。明知是要去赴死的,却为了让活着的人不那么难过,努力的眷恋了这个世界。即使这样的结果徒劳无功,但其中深刻而真挚的感情,真的是让人无法不动容。

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,境界太低,目前还体会不到更深层的感受。面对至亲的离去,杨绛先生虽然悲痛欲绝,但更多的,还是一种超脱和看得开吧。她在《我们仨》里面所说,我要留下来清扫现场。人世无常,而人在这个世界上成长,便是一个不断让自己的心灵染上尘垢的过程。禅宗六祖慧能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的故事广为人知。但我想,我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吧。我知道对于人生,我也会时时困顿,时时迷茫,根本做不到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,只能是“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”。和洗衣服,吃饭,打扫垃圾是一样的道理。杨绛先生学冠中西,且对于中国释道也颇有研究,才会说留下来清扫现场吧。因为如果真的是本来无一物的话,那又何需清扫呢?其实,我们都只是凡人,而凡人,如果想当一个好人,当一个心灵干净的人,真的是需要不断修行,不断的反省,不断的干些给自己的心灵洒水除尘的活的,甚至是像对待洗干净的衣服,被套一样,需要把它及时的拿出去晒一晒的。心干净了,你的世界才会干净。心阳光了,周围俱是暖暖的春意。

这本书不仅仅增加了我对杨绛先生的崇敬之情,同时让我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孝敬父母。真的,他们对孩子的惦念是一生一世的。那么无私,那么伟大。而老年人的困境,又何曾是我们能体会的呢?身体素质已经是江河日下,也不能够再给予子女一丝助益。其实这时候,正是我们年轻一代孝敬父母,回报父母的时候啊。

《我们仨》读后感3

初识杨绛先生是在20xx年5月25日她逝世时,满屏的杨绛语录以及各网友对杨绛先生的评论。"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,到最后才发现,人生最曼妙的风景,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,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,到最后才知道,世界是 ……此处隐藏11408个字……没有声嘶力竭,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,俨然像一个旁观者。我不知杨绛先生写此书时是何等心境,但我认为,其实不然。看似波澜不惊,但却波涛暗涌,字里行间却飘散着淡淡的思念。也许经历过生离死别,年华苍苍,看淡了所谓的生死,看破了寥寥红尘,明白了生死由命。一次失去两个至亲,普通人应该承受不了。没有先生强大的心境,也理应学会豁达,而不是为生死之事沉沦,要为他们好好活着。

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,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,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——“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,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。以免当我生命终结,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。” 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生活的片断,对人的思念。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?坚强,在坚强中得到了磨练;希望,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。“只有在梦想中,人才能真正自由,从来如此,并将永远如此”?一切终究会改变;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,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著。前人植树后人乘凉,当我们将真心付出,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。相比之下,死又算得了什么?在爱因斯坦眼中,不过是不能听莫扎特罢了。成败何足道,看破烟云,就让那一份温情伴随我们走向路途的终点。

书中最后说:“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“我们家”的寓所,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, 家在哪里,我不知道,我还在寻觅归途。” 路在何方,家在何处?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。

《我们仨》读后感14

语言轻便流畅的文字,总是很快就会读完了,好像是遇见一瓶清凉洁净的水,一下子就喝完了。文章虽是读完了,却并不像只是喝了一杯水那样解了渴。有一种令人感动的温暖,感慨佩服的情绪,勉人向上的动力还留在心中。

我发现一个特点,比较有文字功底的老一辈的学者老师们,往往用字更加精简,叙说自己的故事,那些苦难只是平淡叙说,好像是别人的故事一般,而家人之间的记忆和故事则历历在目,饶有趣味,似乎怎么说都不够,总是令人感到温暖。而年纪越轻,过了无话可说的阶段,对事物的渲染夸张愈是浓墨重彩。

“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”。我的泪窝是太浅了,看到书里一些情节,泪就止不住一直往出涌。人生本是一场大梦,苍凉几度,真的只是逝者自知,唯一可叫人不憾的,是和最爱的人相伴相守的那些时光,庆幸自己可以遇见这样的伴侣,感谢上苍赐予自己最好的女儿,如此,即便是一路风餐露宿,也容膝易安了。

钱钟书先生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,在学习读书方面都是杨绛先生和圆圆的老师,生活中却是“拙手笨脚”,他在年老之后随女儿逃避邻居的欺负住到简陋的学校宿舍小红楼去,大家都在忙活,他也不肯闲着,就拙手笨脚地跑去打扫陈年积土,弄得哮喘复发。这让我想起,妹同我讲述的,二姐开车带着大姑去接应回家为奶奶奔丧的妹,打着电话说岔了路口,二姐下车去追走过的妹妹,一回头“老太太”大姑也跑出来了,眼睛不禁又湿了。暮年的老人,总是很容易让我心疼和担忧,在他们眼中我们始终是孩子,他们既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也渐渐为人父母,同事仍然为我们而担忧。

杨绛老师始终是乐观的,因为在生活中就是那么淡薄无求,在生活中三人总能找到乐趣,所以书中也是俯拾即是,比如坐月子期间,钱钟书脱离了杨绛的照顾,自己一会打翻了墨水,几日又砸坏了台灯,苦着脸对坐月子的杨绛说,“我做坏事了”,杨绛就说“不要紧,我会洗,我会修”,乃至会划火柴做饭了,也面有得色,分外开心;生了圆圆后,全家她说“(钱钟书)吃肉,我喝汤,圆圆吃我”;他哮喘病发,呼吸如呼啸。我(杨绛)不知轻重,戏称他为“呼啸山庄”等等。文章很大一部分,也是围绕着他们最爱的女儿圆圆(钱媛)写的,她从小到大的很多故事,这个哭声嘹亮的“星海小姐”,瓷娃娃,外公的读书种子,老师中的尖兵,她的可爱善良聪明孝顺,对工作的鞠躬尽瘁,对人的友善,终因劳累早逝,留下亲爱的妈妈,病中的爸爸,先行一步,“回到她的家”去了,怎能让人不动容?

谁不想要这样的一个好女儿呢?

每天都看到很多人在忙碌,或者焦虑,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,能像我一样,体会作者书中的快乐和辛酸。不由得,又感到这默默尘世的孤寂。

那么多岁月和故事,是钱钟书、杨绛先生和圆圆他们仨生命中闪光的石子,穿起了这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家庭的大城,我们都是各自城中的人,他们何以成为他们,而我又何以成为今天的我呢?它山之石,现在可以做的,唯有努力读书,让自己成为一个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,依然可以心灵安定的人。

《我们仨》读后感15

读完这本书,自己从杨绛老人一家三口的故事里面感受到几个字:爱,幸福,简单。仔细品味,自己觉得这是每一个想要幸福之人的法宝,如何才能幸福呢?夫妻之间也好,父母与儿女之间也罢。其实,杨绛老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告诉了我们,简单幸福,简单爱。整本书没有写他们仨有什么伟大的创举,也没有把生活写的跌宕起伏,一切都是平平淡淡。然而他们的幸福却是让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的,让人向往的。当然他们的成就足以让世人为之敬佩!

自己读书一直都有一个习惯,那就是:读书-----得到自己喜欢的观点或者知识---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,让自己过的更好。这本书让我重新思索我的家庭,20xx年到洛阳上大学,第一次坐火车,第一次出远门,第一次到大城市,第一次说普通话……由于没坐过火车并不知道火车上有厕所,结果憋尿13个小时…,不幸的是就在上大学后的一个多月父亲去世。20xx年把妈妈、弟弟接到洛阳,那个时候我上大二,也是那个时候开始,我们娘仨在洛阳这个城市开始了属于我们仨的生活。我们仨刚开始在洛阳生活期间我曾经恐惧、彷徨、不知所措,因为上学的同时还要照顾妈妈与弟弟,那个时候每每面临困难,自己总是很无助,有时甚至觉得生不如死,想以死去逃避现实……读完杨绛老人一家三口的遭遇,一家三口的幸福,让我明白了,什么叫内心的强大。那就是无论外面的世界发生什么,不管遭遇什么样的不幸,只要心中有爱,用爱去面对一切,那么人终将是幸福的。用爱解决家庭琐事,用爱共同面临艰难困苦。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,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,自己都能想起《我们仨》,都能用杨绛老人给予的爱的真谛去面对一切。

其实,我们读书会的大部分人都是做公司或者公司的管理人员,我们要面对很多的"我们仨",往上跟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我们仨,往下跟我们的儿子或者女儿组成自己小家庭的我们仨,同样的,向外与我们的朋友组成闺蜜或者铁哥们的我们仨,还有我们公司里与创业伙伴组成的我们仨,甚至更多。我们每天可能都要面临这些不同的我们仨,那么,我们的人生也是由我们与不同的我们仨之间的生活与故事组成的。我们的生活要幸福,就要处理好各种我们仨的关系,如何去处理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?我个人认为多读《我们仨》,简单幸福,简单爱。用自己内心深处那份真爱去面对每一个我们仨,用杨绛老人喜欢的一句话来说:我和谁都不争、和谁争我都不屑;我爱大自然,其次就是艺术;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;火萎了,我也准备走了。面对不同的我们仨,用真爱多付出,少索取,只爱不争,定能幸福。

还有一个多月我的宝宝就要出生了,我的小家也将要开始我们仨的生活,感谢读书会能在这个时机让我读到此书,让我知道如何面临即将开始的我们仨的幸福生活!

《《我们仨》读后感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